類風濕因子(RF)是一種重要的干擾物質(zhì),常見于臨床實驗室檢測中,尤其在免疫學相關實驗中具有顯著影響。RF是以變性IgG的Fc片段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,屬于系統(tǒng)性自身免疫病相關抗體之一。
RF在類風濕關節(jié)炎(RA)患者中檢出率較高,約60%~80%的RA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到RF。此外,RF也可見于干燥綜合征、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癥等自身免疫病,甚至在部分健康人群中,尤其是老年人中也可檢出。RF有多種類型,包括IgA-RF、IgG-RF、IgM-RF和IgE-RF,其中IgM-RF最常見且易于檢測,而IgG-RF則相對較難檢測,常有漏檢情況。
RF作為干擾物質(zhì),主要通過與ELISA試劑盒系統(tǒng)中的捕獲抗體及酶標記二抗的Fc段直接結合,導致假陽性結果。此外,RF還可能通過其他機制影響實驗結果,如增強IgG與其存在于免疫復合物中抗原的親合力,或通過直接將IgG結合在一起介導免疫復合物的形成,從而激活補體,誘導趨化因子釋放,吸引炎癥細胞進入炎癥組織。
為了減少RF對實驗結果的影響,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。例如,使用F(ab')2片段替代完整的IgG,通過熱變性IgG的固相吸附劑處理標本,或在檢測抗原時加入2-巰-基-乙-醇等使RF降解。這些方法均能有效降低RF對實驗結果的干擾。
綜上所述,類風濕因子作為一種重要的干擾物質(zhì),在臨床實驗室檢測中具有顯著影響。了解RF的特性和干擾機制,對于準確解讀實驗結果、避免誤診和漏診具有重要意義。因此,在進行相關實驗時,應充分考慮RF的干擾作用,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糾正和補償。